驻村帮扶,关键在人;
乡村振兴,重在实干。
今年以来,岷县人民检察院派驻中寨镇马屲村帮扶工作队强化自身建设,聚焦驻村履职能力提升,全力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。
严格落实学习制度,助力村党支部建设

严格落实驻村帮扶例会、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制度,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,用以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、推动工作,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帮扶工作发展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。切实把准帮扶工作基本规律,聚力“建强基层党组织”这一核心任务,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基层堡垒作用。结合党内组织生活、甘肃党建、微信群等平台,组织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全员参与学习,统一党员队伍思想和行动;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向群众大力宣传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和“三农”政策,密切干群关系,提升群众满意度。
深化政策学习运用,促进强村富民

帮扶队成员积极参加县、镇组织的业务培训班,并利用闲余时间开展自学,深入掌握产业帮扶、基本医疗保障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、结对帮扶、自然灾害救助等政策,有力提升帮扶队员运用政策解决群众所需的水平。帮扶队立足马屲村情实际,树牢中药材为主导的产业兴村发展理念,通过种植奖补政策激励农户种殖规模平稳提升,今年脱贫户种植面积增加至936亩,育苗基地增加至20亩;小麦种植面积增加至70亩,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;培育适宜的特色产业,庭院路巷边套种花椒树,扩大土鸡、山羊养殖规模,打造马屲村高山马铃薯品牌,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渠道;通过党建引领、合作社带动、驻村工作队协调、农户参与的方式,不断巩固提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,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做好中药材的初级加工和品牌打造,稳定带动群众增收;积极协调产业项目到户落地,为“三类户”给予产业奖补,推动到户卫生厕所改建6户,以政策支持激发出他们的发展热情。
熟练掌握新科技手段,高效做好防返贫监测

防返贫监测,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,为此,帮扶队在认真开展日常走访,及时掌握户情的基础上,把推行“甘肃省一键报贫”系统作为进一步夯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抓手,打通困难群众申报的“绿色通道”。帮扶队成员对 “一键报贫”的操作流程、申报对象、申报流程、办理时限、系统受理、入户核查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学习,确保政策精、业务熟,能高效、准确处理农户申报信息,杜绝因业务不熟练而导致的漏“纳”错“扶”。上半年,严格紧盯“一超过、两不愁、三保障”底线任务,经过“六必访”“六必查”工作要求,发现因静脉曲栓手术花费花费巨大的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,通过该系统已完成“三类”户纳入工作,切实做到了应纳尽纳,应扶尽扶,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。同时,向群众广泛宣传“甘肃省一键报贫”申报指南,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和“一键报贫”系统的好处传递到每家每户,确保政策宣传不落一人,实现高效监测。
提升群众工作能力,开展矛盾化解和乡村治理工作

帮扶队常态化开展矛盾排查化解工作,深入践行 “枫桥经验”。为此,帮扶队员积极向村干部、老党员、致富带头人等“身边人”学习“取经”,学习他们群众工作的“土”办法、老经验,使得帮扶队员走访入户时少了几分书生气、机关气,多了一些“大白话”和泥土味,更加熟悉乡土人情,更受群众欢迎,帮扶队员也逐渐成为了村里矛盾化解的“调解员”。同时,帮扶队依托帮扶单位的法律职能优势, 建立起了“调解+检察法律援助”模式,在秉持矛盾化解公平公正的原则上,辩证地分析认识群众内部矛盾纠纷,切实协调解决矛盾的难点、痛点、堵点问题。发挥好能动司法检察理念,对个别较为复杂矛盾问题,对接相关检察官从专业法律角度进行释法说理,减缓矛盾双方的对抗心理,实现事了人和的目标,推动乡村有效治理。并结合全镇主动创稳工作的开展,以改变民风,提倡文明乡村建设为出发点,从根源上化解群众之间容易发生的矛盾纠纷,半年来参与帮扶队化解村内矛盾纠纷6件,真正做到源头化解,达到了“小事不出村”的矛盾纠纷处置要求,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目标。
增强工作能动性,深入开展为民办事服务

帮扶队不断强化“主人翁”意识,做到明确职责,勇担帮扶重任,扎实开展为民办事服务。开展日常走访和来电来访接待,对群众反映的20余件问题及时解答或者给予帮助解决,对确有突发经济困难的,及时向村“两委”反馈衔接,给予临时救助等政策,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;主动汇报衔接帮扶单位县人民检察院,积极开展关爱活动,扎实开展春节慰问活动;在三八妇女节为在校村小学生举办了法治公开课和慰问活动;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留守老年人,并同他们一起举行“粽香情深∙端午节”活动;定期走访老人、妇女,及时同村两委协商解决突出的困难和问题,保证有困难群众温暖过冬、健康生活。
进入新发展阶段,面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、新任务,马屲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将进一步学好本领,炼强内功,学以致用,全面提高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,真正成为“三农”工作的行家里手。